怀旧湘潭①|杨梅洲的前世今生
2024-01-30 10:00:08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新湘潭客户端 | 编辑:周冠成 | 作者:         

开栏的话

习近平总书记说:乡愁是什么?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。

如果说乡愁是一缕情,则怀旧是情丝里那一滴清澈的泪。如果说乡愁是一杯酒,则怀旧是酒杯里氤氲的那一丝辛辣和醇香。一个人的年龄有多大,他的怀旧就有多沉。一个城市的历史有多悠久,它的怀旧就有多厚重。

拥有6000年人类文明记忆的古老湘潭,坚实的土地上传承着数不清的文化遗产,浩瀚的夜空中闪烁着璀璨的巨星,千年乡愁一直汩汩流淌在这个城市人们的血脉之中。湘潭日报社在湖湘源文化微刊特开设《怀旧湘潭》栏目,试图寻找湘潭人记忆中氤氲着最浓厚乡愁的载体,去解构那些古旧情怀中最闪亮的地名、建筑、非遗和其他。

本栏目从2024年开启,希望读者朋友们喜欢,同时欢迎大家在后台留言参与,为我们提供与怀旧湘潭题材相关的线索、图片、视频和文字资料。

洲,从水,州声。

本义为水中的陆地。

《尔雅·释水》中说:

“水中可居者曰洲,

小洲曰陼(同渚),

小陼曰沚,小沚曰坻。

人所为,为潏。”

杨梅洲,位于锦湾侧,是湘江回湾中的一大洲,洲北的湘江河湾回水部分,老百姓习惯称它为“小河”。小河对航行很有益处,《湘潭竹枝词》有“东水西流西水东,杨梅洲上落苏红。行船坐船知浪起,都进河湾避大风”。杨梅洲四面环水,形如一轮蛾眉弯月,洲长约2500米,宽约200米至300米,面积0.5平方公里,是湘潭市区唯一的大河洲,被誉为“湘潭夏威夷”。

(杨梅洲老照片)

元至治年间,燮理溥化曾在杨梅洲读书、耕钓,筑有别墅。十年之后,他回到杨梅洲,别墅已颓,人事已非。他触景生情,作《杨梅洲》一诗:

枯桑败叶集寒鸦,篱落芙蓉晚见花。有客归来新作主,钓鱼湾处是生涯。

杨梅洲的传说

湘潭地方文史专家何歌劲说,关于杨梅洲的传说有两个。一是这里曾盛产杨梅,所以取名叫杨梅洲。二是相传很久以前,杨梅洲是南北隔水相望的两个小沙洲,分别住着两户渔家,一家姓杨,一家姓梅。两家的儿女长大后,定下了亲事。梅家担心女儿嫁到杨家后,隔着江水相见难。杨家儿子大手一挥:“我们如果把两洲之间填起来,不就解决问题了吗?”于是,两家人齐心协力,从别处挖来泥土倒入江中。他们每天挖、运、填,辛勤劳作,终于将两个小洲连接在一起,成为一个大洲。后来,洲上的住户逐渐多了起来,人们为了铭记杨、梅两家人填江造洲的功德,便将这个洲取名杨梅洲。

杨梅洲还有一些动人的传说,比如“金鸭婆”的故事,洲上人家老少皆知。相传,杨梅洲是两只金鸭婆托起的一块石头演变成的。当江水上涨时,两只金鸭婆就会把杨梅洲托起,水涨洲高,江水永远淹不到洲上。抗日战争期间,侵华日军抢走了一只金鸭婆,另一只金鸭婆为了逃避日军的追捕,也和它的主人一道投入江中不见了。从那以后,杨梅洲年年遭水淹。

杨梅洲造船业的历史

杨梅洲引以为荣的造船业,算起来有1700多年历史了。

晋代,康熙刊《湘潭县志》记载,晋荆州刺史陶侃驻军石嘴垴时,就在此造战船,世称“陶公船”。它对攻入长沙,平定杜弢的流民武装起了重要作用。

唐代,潭州造船业,因适应洛口粮运的需要而振兴,杨梅洲地近洛口,造船业多造大型运粮船以适应跨湖过江的需要。

宋代,在潭州至衡州的湘潭段,设“兴造”管理造船事务,兼管船坊、铁作等两个制造机构。湘潭的造船,成就了运输业、商业的发达。湘潭船出洞庭、下长江,运去大量粮食,满足了南宋王朝的需要。

明代,杨梅洲造的大船,长达12丈,载重达200吨,造一船耗工2000余个。大型倒扒子一直航行到荆江、汉水而畅通无阻。(倒扒子:两头能行,不畏风浪,为湘江下游基本船只。)

现在的杨梅洲

依旧风景如故

洲头有杨梅洲水上乐园

有一片近百年的桑树林

还有一片银杏樟树林

秋冬的杨梅洲头

芦苇摇曳,银杏满坡

天空总是笼着一层白雾

与水域相接,宛如仙境

《杨梅洲》 油画 作者:姜向东

责编:周冠成

来源:新湘潭客户端

岳塘要闻
视频精选
精选推荐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